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发布时间:2022-11-18来源: 国家治理周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第一次将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三个第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大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四并列集中使用,强调教育、科技和人才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将它们提升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高度,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对于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起步,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完成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心任务,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以三个第一汇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能量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和前无古人的系统工程,前途光明,任重道远。而要达成这一目标,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保证,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才能积聚起强大的能量,形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的丰富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指出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进一步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提升到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

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生活带来影响之巨大,表明科学技术不仅是现实的直接生产力,而且在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诸要素中发生乘数效应,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正确性。科学技术是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不仅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使得产品中的科技含量高度密集,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商业价值。

人才是第一资源,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丰富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之日起,一以贯之地把人才作为关乎国家兴衰、民族强弱和政党存亡的重大战略问题来对待,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重视人才的思想。毛泽东同志提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邓小平同志作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人的论断,江泽民同志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胡锦涛同志提出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决定性因素的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才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反复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创新靠人才;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

教育处于培养人才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因此,要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输送源源不绝的人才。

创新是第一动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创新观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本人虽然很少使用创新这个词,但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创新的品格和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包含着关于创新的论述和内容,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科学研究创新问题的立场和方法。因此,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之日起,就坚持走创新之路,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了创新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格。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改革开放之路,提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体现了大无畏的创新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理论探索与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创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革命和建设热情,引领中国人民信心百倍地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了,当土地、资源、劳动力等要素驱动难以为继的时候,创新就成为引领发展的最持久动力源。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强起来要靠创新,崇尚创新,国家才有光明前景,社会才有蓬勃活力。正是因为创新,我国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

以三大战略支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这三大战略的实施,支撑起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战略是一种事关全局目标实现、在一定历史时期指导全局的方略,是一种长远的规划、远大的目标。因此,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并非一时一事之举,而是支撑起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长期性、全局性、决定性的伟大目标的大方略,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如何做等一系列关键性问题。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又是教育的竞争。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共同强化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三者的集成,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不仅关乎个体发展,家庭幸福,而且关乎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教育为科技发展和人才强国输送源源不绝的高素质人才,没有发达的、高水平的教育,科技发展和人才强国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创新驱动更无从谈起。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因此,教育是基础。联合国为了调动国际社会对教育的广泛支持,落实千年发展目标和全民教育目标,专门发出教育第一的全球倡议。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对联合国发出教育第一倡议表示坚定支持,并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中国坚定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14亿多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科技是强国之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科技作为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克一批卡脖子难题,占领科技竞争高地,建设科技强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科技力量。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当今世界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要贯彻落实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夯实人才发展基础,改革人才评价体系,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才成长氛围,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尤其是为广大青年人才的成长和施展才干提供广阔的舞台。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新驱动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途径、提升科技实力的战略选择,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途和命运。创新驱动是一个系统工程,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协同推进、多轮共转,以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巨大能量,推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目标的实现。在全社会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个人争先创新、踊跃创新的局面,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等各环节的衔接,努力实现更多01”的突破。

以四开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崭新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通过坚持三个第一,实施三大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报告中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这四,是一个新的亮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开辟和塑造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路径。

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这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战略

2022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考察时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新领域新赛道。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演化,催生了新业态、新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方法、新模式、新平台等新领域,引发了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等革命性的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带来了日益明显的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新赛道。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国际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如果不能抓住机遇,在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脑科学、芯片技术、光刻机、精密机床等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发达国家在新赛道上进行平等竞争,一旦被赢者通吃的列强遏制围堵,就有可能丧失在这些新领域、新赛道上的地位,直接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局、影响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

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是党的二十大发出的新号召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塑造新动能新优势,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推动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激活的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塑造中国发展新优势。因此,要抓住机遇,冲破险阻,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同时,塑造发展新优势。这就要求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逐渐进入与世界先进水平跟跑、并跑和领跑并存状态,突破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和卡脖子困境;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为发展注入产业动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原动力。同时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成果,瞄准未来产业布局,推动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激发新力量,发挥新优势。改革完善人才机制,为发展集聚人才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保障。

新动能凝聚新力量,新力量彰显新优势

党的二十大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筑基立台,新旧动能转换已从星星之火变为燎原之势,高质量发展的列车也已动力十足。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发展最具引领力、最具爆发性的新领域,培育场景赋能、数字驱动的新赛道,塑造特有竞争优势、走在全球创新前沿、加快形成新动能。

创业者的想象力和洞见力催生新场景,研发的水平和效率决定了创业的技术含量,科技服务黏合研发和创业。创业活跃、研发高效、服务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催生跨界,最终表现为新物种企业的产生、新赛道的涌现,形成新动能,同时,新经济服务为新物种企业的成长、新赛道的发展提供保障。

新赛道是科技革命驱动的新现象,是经济发展中涌现的新动能

新赛道是面向未来的、具有跨界属性的、投资机构关注的、有爆发式增长潜力和海量市场前景的新产业。新赛道形成与发展机制完全不同于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机制,其形成体现为数据驱动、跨界爆发的新场景赋能新物种涌现新赛道形成新经济产业发展路径。新赛道的发展,将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构成以及优化提升现有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

新场景为新赛道的形成提供基础设施,把人才、资本、技术、政策等创新相关的要素及供需有机结合,形成新赛道涌现和发展所需的创新生态环境。新场景的出现代表着大量的技术人员和投资人对同一赛道的发展达成共识。市场化、专业化、平台化的产业促进组织通过链接各类创新主体和要素促进场景创新和落地,加速新赛道中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商业化应用。新物种企业是场景创新最原始的动力,并在实现场景创新过程中实现技术突破、熟化和商业化迭代应用,进而又带动更多新物种企业接续场景创新,涌现集聚和爆发式成长。

新物种企业在某一领域的集聚形成新赛道,在某一领域持续集中、爆发,开辟出千亿甚至万亿级的市场,新赛道便形成了。独角兽企业是新赛道的引领者,以新技术、新场景、新消费重塑价值链,实现突围崛起,带动新赛道爆发成长为主赛道。新企业表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和科技创新属性,是新赛道的开拓者。例如,北京中关村基于活跃的创新创业生态,以政策创新和场景布局加速新赛道涌现,通过建设智慧城市、科技冬奥、智慧园区、智能工厂、智慧医院、智慧民生和京津冀协同7个创新应用场景,促使AI+医疗、AI+家居、AI+驾驶、AI+零售等新赛道涌现;杭州市通过制度创新、开放场景与数据等方式培育发展新赛道,与阿里云合作打造城市大脑,并逐渐从交通延伸至医疗服务、政务服务等各种领域,从1.0迭代到3.0,通过城市大脑场景孕育出AI解决方案、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医院等38个新赛道。

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建议

一要加强新经济认知升维,学习新思维、新治理、新赛道、新场景、新制度等内容,提升对新经济事物的敏感度及反应能力。二要建设新赛道与未来产业促进中心,开展新赛道与未来产业研究策划及培育促进、前沿科技成果发掘、决策咨询支撑、生态资源链接、品牌活动打造等各类工作。三要引导多元力量参与赛道选择,要吸纳科学家、创业者、社会投资人、民间智库等多元力量参与,组织开展专题调研或新赛道头脑风暴会,发现新赛道、评估新赛道,提升对新赛道的敏感性和判断力。四要重视新物种企业引进和培育,联合市场化专业化力量,设计并采用新物种企业的发现和培育机制。五要强化创新创业生态建设,推动前沿技术创业,从创业热点领域洞见新赛道,建立与新赛道发展相匹配的新经济制度及多元共治模式,打造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协同高效的发展环境。


本栏目文章,均是转载或者摘要刊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公司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有侵权请留言,我们会尽快删除处理。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领导致辞
组织架构
企业文化
新闻中心
集团动态
媒体聚焦
成员动态
企业视频
党的建设
思想引领
工作动态
群团建设
南粤视角
政策法规
南粤参考
行业趋势
业务布局
产业基金
股权投资
城乡发展
金融服务
合作伙伴
金融类
产业类
智库类
加入我们
招贤纳士
联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