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从此拉开了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序幕。
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国资国企改革的路径更加清晰可见。
总体而言,十八大以来的国企改革,坚持了两条主线,一是推进市场化,全面释放改革红利;二是加强党的领导,防止改革失控。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两个一以贯之”。
接下来我们逐句解读本次报告提到的国企改革内容。
PART 1
二十大报告:7句话看国企改革
“持续深化”是主题词,它为二十大之后的国资国企改革定调。也就是说,国企改革总体上仍然是沿袭十八大、十九大以来的政策措施,具体而言,就是1+N政策体系(顶层设计图),还有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施工图)。所谓“持续深化”,主要就是把三年行动提出的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走深走实。
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具体到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方面,就是使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十九大之后我们提出了“中国特色现代企业”,“现代”主要体现在公司治理上,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就特在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改革重点是进一步厘清党组织、董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责边界,形成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
该项内容继续强调促进国企聚焦主责主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从手段上看,包括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包括国有企业之间的重组整合。当前央企的数量已经比较稳定,预计今后集团层面的联合重组案例不会太多,专业化重组将成为央企并购的主流模式。
近年来,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强调发挥国有企业“大国重器”作用。不过,大家要注意表述中的顺次:“国有资本”是放在“国有企业”之前的,这就是“管资本”改革模式的体现,强调国有资本的流动与配置,而不是要求每一家国有企业都做大做强,“僵尸企业”是要出清的。另外,“做强做优”放在“做大”之前,不是要片面做大国有企业的规模,要防止“大而不强”。
这次报告专门提出弘扬企业家精神,应该说是最大的亮点了。此前的改革也涉及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方面、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方面。十八大以来的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提出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收入能多能少,为此推出了职业经理人制度、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契约化等改革措施,还探索了“股权类+现金类”等中长期激励方式。
但是,这些改革都是针对“小领导”,集团公司的“大领导”基本上都是“中管干部”“省管干部”“市管干部”,他们由组织部门任免、管理与考核,行政化色彩浓厚,企业家精神不足。因此,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提出“建立完善区别于党政领导干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家成长规律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机制”。弘扬企业家精神不能只喊口号,这一块的改革今后会有新突破。
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块涵盖地较为广泛,主要强调的是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结合二十大报告整体基调,预计“科改示范企业”在增强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会进一步发力,机制会更加灵活,名单会扩大,着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
此前开展了“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从八个维度的提升进行对标,国资委先后确定11家企业作为创建世界一流的示范企业。经过几年的实施,最终确定了“三个标杆”包含200家标杆企业、100个标杆项目和10个标杆模式。因此,本次报告中的“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并不能算新提法,此外,也并非全部的国有企业都能发展为世界一流企业。值得注意的是,国企改革一般都是围绕体制机制进行变革,但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主要涉及公司管理层面,这既是国企改革的目标,也是深化改革的结果。
二十大报告:2个词看经济发展
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辽宁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余淼杰是国家级人才项目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在北大工作期间,他曾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并曾多次参加李克强总理主持的高规格座谈会。
余淼杰向记者表示,高质量发展被写进二十大报告中,意味着“三新一高”(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纲领性方向。
他解释称,从经济发展的各方面来看,中国已经进入了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是,中国要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全面、系统地贯彻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五大新发展理念。与此同时,中国要贯彻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十三五规划开始提出的五大新发展理念,是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理念。全面准确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余淼杰表示,“三新一高”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逻辑为:由于坚持新发展理念,中国顺利地进入新发展阶段,然后为了全面、系统地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构建新发展格局。
他还留意到,“双循环”首次在报告中出现,这说明“双循环”已经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最主要的抓手。具体来说,一是中国要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挖掘内生动力以及提高可靠性;二是中国要更好地融入到国际的外循环中,在坚持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真正形成一个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格局。
二十大报告中也进一步指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余淼杰认为,促进内需和供给侧改革的有机结合,其根本目的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际上这也是“三新一高”要解决的矛盾。
报告中指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制度型开放”也是首次在报告中出现。余淼杰表示,相比于过去提到的产品型开放或者要素型开放,“制度型开放”强调的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开放,而不仅仅是更大的范围或更宽的领域。这意味着,二十大指出的这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加明确。
余淼杰进一步表示,中国的对外开放基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融入到全球经贸的格局中,成为跟跑者。随着中国经济规模壮大,达到全球经济规模比重的18.5%,外汇储备规模和制造业规模也都成为世界第一,中国逐渐从跟跑者变为并跑者,在资本、劳力、土地、人才等方面的制度上与国际接轨,这是第二阶段的开放。
他指出,现在中国要进入制度型开放的阶段,也就是中国要成为在制定和管理规则、制度、标准等方面的引领者,深入融合并重新塑造国际经济的体系。
中国经济实力已实现历史性跃升。根据二十大报告,过去十年,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一百一十四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百分之十八点五,提高七点二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三万九千八百元增加到八万一千元。
值得注意的是,二十大报告中继续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余淼杰表示,目前中国经济还处于发展阶段,虽然中国人均GDP已达到1.2万美元,从这个指标看,中国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门槛,但如果从社会、经济等方面综合来看,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和西方国家的发展阶段,还是不一样的。
“中国的经济结构还必须以实体经济为主,不能简单地模仿西方各国。在全球的产业链上,中国还处于一个世界工厂的地位,接下来中国应该要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的转型。第二产业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仍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不能过早地脱实向虚,否则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余淼杰说。
此外,他指出,从第二产业占GDP的比例来看,实体经济在创造就业以及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21年GDP超110万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4%。
本栏目文章,均是转载或者摘要刊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公司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有侵权请留言,我们会尽快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