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与服务业高质量融合是近些年来科技革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升级推动下,各市场主体间加快推进技术创新、搭建产业链链接平台、强化业务合作等方式,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衍生出的新产业、新应用。在营商环境和体制机制上,充分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创造了制造业与服务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巨大空间、深化产业发展格局,制造业与服务业高质量融合持续成为增强制造业企业实力、健全产业体制机制、提升社会经济持续向前进的关键力量。
根据“十四五”规划,始终要把发展实体经济摆在关键位置,把制造强国与质量强国战略稳步推进,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符合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定位,是健全适应社会发展的产业机制、提升制造业关键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制造业与服务业高质量融合的涵义、价值意蕴
目前,国内制造业与服务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需求持续增强。小到电子消费设备、大到汽车家电、工程设备等领域均出现一定的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技术开发、检验检测等具体服务,个性化定制、全流程解决方案、产业链整合等,逐步成为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主要阵地。现阶段,国内一部分制造业企业着手通过服务来提升企业核心能力,服务品质的差异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带来不同的影响,制造业与服务业高质量融合衍生的新产业日益发展为制造企业加强核心能力的重要支柱。
制造业与服务业高质量融合的涵义
制造业与服务业高质量融合,绝大多数是在多种技术的支撑下,在世界各个区域,以协作方式完成。因此,可以按照融合方向把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分为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业制造化。
在制造业向服务业融合方面,也就是制造业服务化。制造业服务化可以一分为二为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制造业延申本身的服务,把之前单一的制造服务,拓展到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到后市场服务等。此类制造业向服务业融合实际是借助信息化、网络化升级发展,不同产业的服务有了很大的改变,企业基于经济利益对中间业务纵向关系的一种调整,是以一体化代替市场协作的“迂回分工”。
第二种是一部分业务部门齐全的企业主抓主营业务,转而把制造相关的业务交给第三方,这样自身可以转变为针对制造业全套服务的纯服务企业。这类企业能够从单纯的制造业转型成为制造服务业企业,可以为制造业行业与相关用户提供高水平服务。
在服务业向制造业融合方面,也就是服务业制造化。此角度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为服务业,把产品设计、技术开发、信息服务、资金支持、相关解决方案等业务融合到制造业中,在更大范围内提质增效、为产品制造注入更大的价值。以产品咨询、设计开发、物联网、产业链优化等业务支持制造业,能够极大地激发制造业技术创新和提升整体综合实力,早日达成实质性的制造业高水平发展。
第二种是服务业反过来作用制造业,也就是服务外溢制造业务。服务外溢制造即文旅、开发设计、电子商务等服务业,在更大程度激发自身在云计算、工业互联网、创意营销等方面的长处,借助第三方授权加工制作、品牌加盟等形式不断向制造各个环节拓展。
综上所述,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两种方向和四种形式,能够从实质上展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涵盖的是制造业企业凭借自身长处转变为专业服务企业,及服务企业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为制造业提供服务两种形式。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制造企业是非常熟悉制造业流程的,可是在服务整个行业领域仍属于探索阶段;服务企业在消费服务领域是轻车熟路的企业,现阶段转变为专业服务制造业,能够成为制造业的关键产业链中的一环而存在,依旧是对制造业了解较少、较易复制之前服务方面的做法,进而出现生产性服务不如人意的情况。两者成为重要的竞争对手,抢占现阶段的制造业地盘,可以促进生产性服务降本增效,进而为制造业更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价值意蕴
从产业融合的角度看,加快促进传统工业提质增效是增强我国工业实力,提升工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推动传统工业与生产型服务业的融合,推动其从一般的产品生产制造升级到拥有前沿设计、信息服务、产业规划、融资服务等因素的先进制造业,同时是国家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高质量融合、加快实现更深层次工业化的相关要求。持续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高质量融合,能够充分地加快国内制造业与服务业相关产业的提质和转型,有助于建立健全先进制造业、先进服务业协同进步的现代化产业机制。
在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高质量融合发展过程中,国内已摸索出一种从制造业服务化,到服务业向制造业衍生的若干种业态融合模式。特别是在数字化广泛应用后,拓展出一种应用模式:制造业服务化。此生产模式实际上是数字化催生下的制造业与服务业高质量融合。譬如,三一重工从2016年到2021年在一定的时间点上发布了三一智能制造管理平台、建立企业控制中心等相关数字化系统,动态检测系统相关设备运行状态,不断提高响应客户需求的时间,打造成了世界制造业标杆企业。此外,服务业通过应用数字化,也促进了向制造业的发展。电子商务企业京东集团通过物联网、5G等技术,把用户柔性与个性化需求用最短时间发送到生产端,以实际需求来执行生产,提升了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的资源利用率。
综合来说,现阶段产业组织机制中,服务业居于主导地位,促进生产方式趋向于个性化、小批量,推动制造业逐步转向制造服务化,鼓励制造业企业拓展服务业务、提升服务附加值,是推动制造业迈向节能环保、智能行列,强化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促进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高质量融合的现实逻辑
需要关注的是,通过分析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内外实际情况,现在依然有多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服务业对制造业的黏性不足、关联性不够
现阶段,国内制造业依然主要是以初级加工、中级加工、组装配套环节的较初级生产制造为主,核心零部件和产品关键技术仍要国外进口。在绝大部分工业产品的附加值生成中,比重越来越小的是中间制造部分,两端的设计和销售部分才是附加值比重较大的部分。处在微笑曲线中间的是制造业中以加工贸易为主的部分,在整个产业链利益分配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在较低端。
市场化程度较低、供需不平衡
现阶段,国内服务业尤其是为制造业服务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相对迟缓,相当部分的服务业准入难度大,严格监管,市场化程度较低。服务业存在行业内专业化程度较低,规模尚小、服务水平不高、无法与现有国际体系机制相适应等弊端。服务业务同质化且竞争激烈,不少国内制造业企业购买了外国服务业企业以提高服务质量。
管理机制、监督形式和数据统计体系不匹配高质量融合要求
高质量融合发展带来的新产业在税收、企业定性等部分有了新的改变,当前的税率税费、产业定位等很难与高质量融合发展相适应。目前的相关数据统计方法很不全面,及时性有明显的滞后,不能及时地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高速前进中,同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步调一致。
制造业与服务业高质量融合的相关成本较高
国内制造业和服务业在税收制度及政策方面有一些问题。生产性服务业还未成熟,与制造业的链接能力较弱。反观国内服务业,存在管理能力有待提升,服务业行业标准体系尚未健全,服务业行业社会组织有待加强,应持续强化,不断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合理成长、有序发展搭建较完善的联络与合作平台。
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企业双向高质量融合转型
制造业与服务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重要依托是企业,在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中,企业担当着主要角色。应进一步推进制造业公司尤其是高端制造业把服务业务剥离,支持高端制造业企业集中优势力量,攻克难题,鼓励节能环保等高端制造业与知识产权保护、软件工程和网络安全等服务业之间的进一步融合。
推出综合性制造业与服务业高质量融合平台制度
根据国内东部、西部等地实际发展情况,稳步推出若干综合性制造业与服务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平台。挖掘制造业与服务业进一步融合需求,严格标准为制造业与服务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政策咨询、税收减免等全流程服务,强化资源链接、提升服务质量、狠抓创新落实,切实增强相关企业高质量融合发展能力。
健全顶层设计最大战略高端装备 重要服务创新机制
重大战略性高端装备是创新集中度高、系统链接性强,资源整合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重要体现,有利于激发和调动产业创新意识。在重大战略性高端装备的技术攻关、制造乃至使用维护等环节都离不开高水平服务业的有利支撑。在促进重大战略性高端装备的技术攻关制造中,要积极地提升重大战略性高端装备制造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在重大战略性高端装备技术的巨大引擎下,更好推动国家高端装备制造服务业的跨越式进步。
拓展制造业与服务业高质量融合新产业新应用监管模式
制造业与服务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中,新产业、新应用层出不穷,给当前实施的分头监管、常规检查等产生了多重难题。要落实完善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模式、业态乃至绿色低碳体制机制,加强监管,压实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过程中的数字经济类企业监管责任,加快建立健全社会联动监管机制,形成关于新产业、新应用细化监管的监管新体系。
营造有助于制造业与服务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市场空间
建立健全市场保障制度,有效激发市场在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各个环节中的决定性作用。应切实按照法律法规维护多种市场主体的权益,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对待,在政策制定实施、企业规模大小、不同所有制方面一视同仁。推动制定国内稳健的市场体系,加快打通产业、地区、部门三者之间的壁垒,不断筑牢制造业与服务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根基。
充分发挥数字化转型效能
数据生产要素的价值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被充分利用起来了,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制造业也衍生出若干种不同的组织方式,如个性化生产、智能制造等,其可以极大地促进各类资源有效利用。所以,在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高质量融合中,应充分运用好数字化利器,把数字化充分应用到制造业与服务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方方面面,运用数字技术对高耗能、高污染等产业进行数字化节能改造,更好推动实体经济向着更稳健方向发展。
营造更好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高质量融合的创新环境
经过教育制度的逐步改革,优化本科教育与专科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的全阶段人才教育机制。持续改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突破知识产权等转化的边界。把握好信贷等手段,健全资本市场服务流程,鼓励科技等领域企业稳健发展,努力成为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剂。
本栏目文章,均是转载或者摘要刊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公司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有侵权请留言,我们会尽快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