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综合金融与实业创新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23-01-11来源: 工信头条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实业是现代经济的根本,两者同为推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柱。实业借助于金融的支持,金融有赖于实业的发展,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最终体现为金融和实业的持续创新、共同繁荣。

      我们党历来重视金融与实业的协同发展。革命战争年代,“红色金融”为建立特种贸易渠道、创建人民军工等提供了有力支持。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整合金融机构、接收官僚资本、实施公私合营等重建国家金融体系,在计划体制下集中投资建设重大项目,构建起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在有力支持传统制造业发展的同时,培育了信息通信、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加速了金融业态的多元化创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我国制度体制的特殊性,形成了一批金融与实业并举的大型央企集团,对内协同两方面资源,对外建立综合竞争优势,既实践证明了金融与实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也探索了两者协同发展的模式路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亮点。

      进入新时代,我国多次强调要发挥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主体地位作用、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这赋予金融与实业协同发展模式以新的时代内涵,就是要升级传统的金融与实业协同发展模式,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和推动综合金融与实业创新融合发展。这里的综合金融,指的是超越传统金融业务,整合构建风险投资、银行信贷、债券股票等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实业创新,指的是超越传统制造业,以自主可控和高端制造为导向,以“专精特新”为主要特征,助力完善产业链供应链的创新型实业。两者融合发展即是构建形成金融与实业深度嵌套、一体发展的新格局,发挥服务国家战略、摆脱受制于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价值作用。

认知战略需求完善融合发展组织形态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猛,国家主导资本、国有金融资本、民间社会资本等多样化金融业态,从不同层面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服务支撑。也一定程度存在金融与实业发展貌合神离的现象问题,有的片面追求“钱生钱”,金融资本脱离实业而自我膨胀、形成泡沫,压挤实业创新的资源空间;有的寄生逐利,通过讲故事、炒概念等运作手段,实现资本对新业态的快进快退、获取短期暴利,留下击鼓传花式的烂摊子,甚至毁掉实业创新的成长空间和社会信用;有的打着实业创新的幌子,实际投入一些过时产业和过剩产能,增加了金融风险。

      从国内外经验看,许多大型综合型企业集团自身即是金融与实业并举的“融合体”,通过建立良性的内循环机制,发挥出金融与实业协同促进的双向作用。比如,韩国三星集团,业务集中在电子、机械、金融、服贸4大领域,旗下三星电子长期位居全球研发投入榜首,2021年达到22万亿韩元,其银行、保险等金融板块是全集团产业融资的主渠道。再比如,中信集团,业务覆盖综合金融、先进智造、先进材料、新消费、新型城镇化5大板块,既致力于成为国际一流的综合金融服务引领者,又力争成为中国先进制造业的排头兵,以金融为主业、以实业为延伸、以投资和财务管理为纽带,探索走出了产融协同的新路子。还比如,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产业覆盖核电、光伏、重燃、风电、水电、综合智慧能源、能源工业互联网等新能源全领域,同时拥有深度耦合的产业金融板块,截至2020年底,管理资产规模达4500亿元,是以实业创新为支柱、以产业金融为跃升的典型。

      面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党中央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推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协同发展。党的二十大进一步作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资本市场功能、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等重大战略部署。这就需要超越金融与实业自由结合的发展模式,强化国家金融资本的组织功能和主体作用,构建综合金融与实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高水平服务支撑平台,整合形成集多元金融业态、高效资本运作、实业管理创新等功能于一体的科学组织形态,通过高质量的“组织”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建立实业创新评估优选机制

      推进综合金融与实业创新融合发展,首要的是把实业创新项目选准选好。随着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产业链供应链越来越复杂,综合金融服务难免陷入项目选择困境,可考虑以支撑国家层面的产业链供应链“揭榜挂帅”、科技攻关“赛马”、“专精特新”评定等为抓手,探索建立“规划导向+技术评价+市场分析”的项目评估优选机制。

      规划导向,就是评估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产业政策支持范围,以及在相关领域产业体系中的定位等。这些规划,不仅包括顶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还包括各行业各领域的专项规划,必要时还需考虑项目落地涉及到的区域规划。

      技术评价,就是面向科技创新前沿,评估项目成果的先进性、成熟度,以及工程化应用的可行性。其中的关键是做到“科学化”,在纷繁复杂的技术讨论甚至技术路线之争中,借鉴运用“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思路方法,找到实业创新和金融服务的协同点。

      市场分析,就是协同运用赛道研究、行业分析、投资策略等手段,分析预判项目的用户群体、商业模式、规模前景、经济效益等。只有做好深度的市场分析研究,才能找准技术项目的产业化之路,为金融服务支持提供直接可信的决策依据。

      以上3个方面,是实业项目优选的策略原则,既可分项组织、有所侧重,又要整体分析、有机统一。三者交会契合是最理想的决策状态,但也有可能是符合规划导向,但技术成熟度不高、市场有待培育;或者是技术前沿先进,但规划未予明确、市场前景并不明朗。这都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创新探索不同策略模式。

着眼推动高质量发展 探索多元模式

      综合金融与实业创新融合发展的突出优势,在于能够按照上下游贯通、补链强链结合、产融一体的思路进行整体布局,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实践中,可针对不同行业领域探索以下模式。

      一是提升模式,主要指向已有新兴产业领域,重在发挥实业板块主导作用,系统梳理本领域产业链短板弱项、作为实业需求方“发榜”后,依托“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识别发现优势创新主体,尔后采取“投资而不经营、主导而不代替”的理念方式、作为金融供给方进行投资培育,加速补短板、强弱项的产业发展进程。

      二是拓展模式,主要指向高价值新兴产业领域,重在发挥金融板块的先导作用,以股权投资、风险投资、资产收购等资本运作方式实现快速进入,尔后协同实业板块资源对其公司治理、创新体系、市场渠道等进行改造提升,打造“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推动回馈融入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三是竞争模式,主要指向提升国家战略能力的重要产业领域,重在依靠国家政策、发挥金融与实业板块的协同效应,塑造快速进入或持续经营的竞争优势,联合行业上下游和产学研力量组建体系化的创新联合体,积淀产业技术创新基础,并灵活运用多种金融产品服务实业创新发展,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话语权主导权,持续获取实业效益和金融收益。

注重分类施策 构建创新金融服务生态

      实业创新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是持续性的,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也有所不同,需要发挥综合金融的体系优势,打造覆盖孵化、培育、成长、壮大等全链路的金融服务生态。

      对于拥有高新技术成果的创业团队,金融服务的重点是推动其工程化产业化,可运用风险投资、产业资本等金融产品,并协调相关产业资源给予投后支持,以调动创业团队的积极性,快速孵化成市场主体。

      对于行业领域优势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重点是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可运用股权投资、有价债券等金融产品,并推动上市融资,用可预期的金融资本推动其持续创新,强化在领域单项上的不可替代性。

      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骨干企业,金融服务的重点是提升其产业的专业化现代化水平,可运用信贷、信托、债券等金融产品,确保骨干企业的良好发展势头。

      对于大型领军龙头企业,金融服务的重点是增强其生态主导力和战略竞争力,可综合运用多种金融产品给予支持,并服务其做好市值管理、资产管理等工作,推动其更好发挥产业链供应链“链长”的功能作用。

      以新能源领域为例,新一轮世界能源革命催生了光伏、风能、氢能、新型储能等一大批新赛道,也催生了“新能源+绿色金融”的新业态,其中聚集着电力交易、碳交易等综合公共服务平台,以及电力龙头央企、优质科技公司、高新创业团队等大量市场主体,不同主体在不同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融资需求,需要分类给予定制化投资支持。尤其是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更应聚焦新型电力系统、氢能制储、动力电池等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向高科技企业提供股权、债权等多元化金融工具,助力降低财务成本,为关键技术成果转化为可规模化应用的成熟产品提供金融服务。

强化过程管理健全良性协同长效机制

      金融与实业都是具有很强政策性、周期性、成长性的领域,两者融合发展将是一个培优汰劣、动态迭代的过程,应建立健全贯穿全过程的跟踪监测、绩效评价、适应调整、风险防控等制度措施,形成长期稳定的良性协同机制。

      跟踪监测,主要是及时分析研判国家产业发展方向、行业领域发展态势、管理团队持续创新能力、金融产品服务水平等方面情况。这是过程管理的首要环节,要研究框定可衡量的监测参数,采取定期监测评估与重大事件应急监测评估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政策环境感知的敏锐度,为选准金融与实业融合发展的领域、方向、项目提供充分信息数据支撑。

      绩效评价,主要是坚持目标导向、成果导向,对项目执行进展、创新成果积累、实际产出效益,以及对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完善的贡献率等作出综合评价。要坚持定量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基于统计分析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更多运用目标与关键成果管理法(OKR),自上而下分解目标、细化任务、量化要求,确保项目推进过程中的目标方向不偏移。

      适应调整,主要是针对各项目具体情况,研究作出优化方向领域、调整管理团队和治理结构、完善金融产品服务等重要决策。注重把握不同项目的特点,在种子阶段、天使轮、启动阶段(A轮)、发展阶段(B轮)、扩大阶段(C轮)、预上市阶段(IPO)等不同发展阶段,制定实施灵活有效的原则策略,在提高金融运作效率的同时,提升实业创新的效益。

      风险防控,主要是综合研判是否符合推进预期、是否面临内外环境条件变化、是否存在重大风险等情况,确有必要的及时实施战略退出。必须始终强化风险意识,全面了解和辩证分析项目执行过程中正反两方面情况信息,用冷静理性的头脑作决策、抓执行、搞管理,遇有重大风险时,及时叫停,既能实现金融投资的直接止损,也能最大程度避免实业创新资源的无效投入。

      整体运用这些制度措施,既能推动综合金融为实业创新提供更有效率的服务,又能促进实业创新为综合金融提供更高质量的支撑,还能有效防范两者疏离导致的重大系统性风险。


本栏目文章,均是转载或者摘要刊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公司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有侵权请留言,我们会尽快删除处理。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领导致辞
组织架构
企业文化
新闻中心
集团动态
媒体聚焦
成员动态
企业视频
党的建设
思想引领
工作动态
群团建设
南粤视角
政策法规
南粤参考
行业趋势
业务布局
产业基金
股权投资
城乡发展
金融服务
合作伙伴
金融类
产业类
智库类
加入我们
招贤纳士
联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