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

发布时间:2023-06-16来源: 人民论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体现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想信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阐释了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理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都在其所处的历史阶段,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进行过深入思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呼唤着新思想,新的历史方位推动着新的理论创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具体化,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主要任务和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适应人民群众需求变化,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回答了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人民主体地位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主要力量。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体现。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开拓实践者,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始终将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持唯物史观,坚定走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赋予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地位以新的时代内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明了人民群众不仅是现代化进程推进的力量主体,也是现代化发展成果的受益主体,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地位的理论内涵,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主体地位的认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回答了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收入分配的理论。收入分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消灭了剥削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形成,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升。但同时,我国收入分配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是收入差距较大、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较低、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在不断做大“蛋糕”的同时把“蛋糕”分好,对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进行了丰富发展,明确了新时代完善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目标要求、路径举措,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遵循。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经济工作全过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都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为人民造福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更高水平上做到了“发展为了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确立“两不愁、三保障”的工作目标,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帮扶资金和项目重点向贫困村、贫困群众倾斜,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不打折扣完成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基本解决,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在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我们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调动全社会积极性主动性,在更深层次上做到了“发展依靠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激发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对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深化推动“放管服”和重点领域改革,持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经营主体总量历史性地从2012年的5500万户增长到2022年末的近1.7亿户,个体工商户总量站上了1亿户的新台阶;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并付诸实践,从中央到地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十年来共有210多件次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120多万人次提出380多万条意见建议;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十年来全国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城市由82%提升到100%、农村由31.8%提升到79.5%。

      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在更广范围上做到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置于突出位置,始终把是否有利于民生福祉放在实施政策、采取措施、开展行动时的第一位。全国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6510元增长到2022年的36883元,增速快于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88显著缩小至2.45;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超过4亿人;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年,高等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中上水平;健康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民健康水平大幅提升,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岁;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健全,普惠托育服务实现“从无到有”,更好帮助亿万家庭扶老携幼;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城镇棚户区改造惠及9000多万居民,老旧小区改造惠及2000多万户,1.8亿左右的农村人口进城成为城镇的常住人口,享受更高质量的城市生活;建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共享理念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坚持全民共享,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全民共享深刻回答了“由谁共享”的重要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当前,推进全民共享,有两类群体需要特别关注。一类是在摆脱贫困后,需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群体,以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为代表。另一类是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需要更好融入城市的新市民和需要更好在乡村生活的农村居民。实践证明,只有盯住重点群体,秉承“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掉队”的理念,才能真正扩大共享的覆盖面,实现人人享有、各得其所。

      坚持全面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共享深刻回答了“共享什么”的重要问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涉及物质、文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多方面。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中之重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群众利益无小事,只有做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千方百计保障人民各方面合法权益和合理诉求,才能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全面共享。

      坚持共建共享,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共建共享深刻回答了“如何实现共享”的重要问题。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大城市基层治理还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归根结底都需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对于基层治理而言,要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在正确方向上取得更大成果。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只有实现共建和共享的深度融合与良性互动,使全体人民在“共建”中各尽其能,在“共享”中各得其所,才能凝聚起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

      坚持渐进共享,尊重客观发展规律统筹需要和可能。渐进共享深刻回答了“如何推进共享”的重要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共享发展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畏难不前,只有充分考虑各种客观条件和可承受能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才能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本栏目文章,均是转载或者摘要刊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公司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有侵权请留言,我们会尽快删除处理。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领导致辞
组织架构
企业文化
新闻中心
集团动态
媒体聚焦
成员动态
企业视频
党的建设
思想引领
工作动态
群团建设
南粤视角
政策法规
南粤参考
行业趋势
业务布局
产业基金
股权投资
城乡发展
金融服务
合作伙伴
金融类
产业类
智库类
加入我们
招贤纳士
联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