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专精特新”梯队拔节生长的秘密

发布时间:2021-09-27来源: 青岛政务网

北京证券交易所的设立,一下子在全国引爆了“专精特新”的热度。但在青岛,“专精特新”并不是近期才成为热词的,这个企业群体已经被精心培育了近十年,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代名词”和中小企业竞相追求的金字招牌。

从某种意义上看,青岛也像城市中的“专精特新”一样专注和创新,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塑造着城市的独特竞争优势。

数据显示,青岛63.7万户中小企业中,已有10000余家企业进入“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5099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90家企业入围省级专精特新企业,97家企业入围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由此,青岛初步构建起“万户初创、千户成长、百户示范”的“专精特新”成长梯队。

“十年磨一剑”

作为国内最早提出引导工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的城市,青岛早在2012年就印发了《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产品(技术)认定办法》。

2020年,市民营经济局将其修订为《青岛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办法》,建立起一整套“专精特新”发现、培育、认定、扶持、监测工作体系,为企业提供融资上市、技改创新、市场开拓、品牌创建、企业管理等培育服务。市民营经济局还专门研究出台《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若干措施的通知》《青岛市培育和奖励“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实施方案(2019-2022)》等一揽子政策,把“专精特新”发展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专精特新企业绝大部分都是在产业链配套上有着独门绝技的中小企业,它们的需求和大企业有着明显的差异。对此,青岛按照专精特新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不同发展梯次,探索出多项全国独有的支持政策,体现了“精准滴灌”的特点。

比如,对于规模较小的成长期企业,青岛量身定制小规模技改政策——对“专精特新”小微企业新上设备投资额达到1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按项目设备投资额的20%予以补助,最多不超过100万元;对小微企业自主研发“专精特新”产品(技术)为我市汽车、船舶海工、轨道交通装备等工业十条千亿级产业链重大项目、重点产品和重点企业配套的,按其新增配套额的5%,一次性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资金补助。目前已累计为1219个项目发放5.25亿元的资金扶持。

对于有项目落地需求的成熟期企业,青岛用民营经济创意会的形式,推进工作流程再造,“一企一策”助推创意创新落地实施。其中,青岛环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创意会的支持下,西海岸新区将其“环球智工厂”项目列入全区人工智能智造专班重点项目,积极帮助协调解决用地需求;山东领军科技集团参加创意会活动以后,石墨烯高分子材料在橡胶、轮胎行业引起广泛关注,产品获得数千万元订单。

“2019年之前,青岛专精特新企业只有1000家左右,现在已经超过了5000家,呈现蓬勃生长的态势。事实证明,只要发展环境好了,这些好企业就会不断涌现。”市民营经济局局长高善武表示。

“小巨人”数量全国第八

经过持续培育,青岛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梯次型创新企业群,其中的佼佼者——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

据统计,工信部发布了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青岛“小巨人”企业数量在全国城市排名第八位,超过了广州、杭州、武汉、南京、长沙等城市。

“我们刚刚为越南LG工厂提供了一条全自动DD定子流水线,订单价值1200万元。之前日韩的绕线方式是凸轮结构,现在我们用伺服取代了凸轮结构,实现了技术突破,转速是过去的1.5倍,这项技术目前属于国际领先水平。”中特科技工业(青岛)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学强告诉记者。

在2013年中特科技为海尔提供国内首条直流无刷电机生产线之前,国内驱动电机装备全部依赖进口。如今,这家“小巨人”企业不仅实现驱动电机装备进口替代,还拓展了“一带一路”市场,客户涵盖海尔、格力、美的、大洋、LG等知名企业。近年来,中特科技更在传统家电类电机产线基础上,快速切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为特斯拉、日本电产、现代、奔驰、宝马等提供相应的电机装备。

像中特科技一样实力过人的青岛“小巨人”企业还有很多,主要集中在新材料、高端装备、仪器仪表、家电电子、汽车机车等细分市场领域,大多属于关键领域“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它们虽然是处于发展早期的中小型企业,但都始终坚持专业化发展,普遍具有经营业绩良好、科技含量高、设备工艺先进、管理体系完善、市场竞争力强等特点。比如,新材料领域的海达新能源,拥有国内最大的球形石墨生产基地,球形石墨的各项性能指标在市场同类产品中名列前茅,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仪器仪表领域的众瑞智能,研发的国产口罩密合度测量仪,打破了美国公司在这方面的国际垄断。

据相关材料显示,97家企业在各自领域均有较强影响力,产品市场占有率全部达到全省第一,其中近半数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有的甚至在全球产业链中具备较高的市场话语权。

在北京证券交易所破土而出的背景下,“小巨人”企业同样成为资本市场的焦点。目前,国林环保、蔚蓝生物、海泰新光、德固特、征和工业5家青岛“小巨人”企业已经上市,华夏天信、中加特、思普润等10多家企业正在冲刺资本市场。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最新发布的《全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名单》共有503户重点后备企业,包括101户青岛企业,聚集了松立控股、朗夫科技等一批“小巨人”企业。

沿着产业链跳出“舒适圈”

专注“只干一件事”是专精特新企业的立身之本,但擅长的领域也有可能变成束缚自己的“舒适圈”。

对很多工业中小企业来讲,在细分领域做到几个亿营收就已经是行业天花板了。如果要成长为参天大树,专精特新企业就必须突破对熟悉领域、固有市场的路径依赖,走向产业链纵向或横向的多元化。换言之,在产品、技术和客户需求层面要“窄而深”,在产业链和国际化层面要“宽而广”,达到“窄”与“宽”的对立统一。

不少深谙此道的青岛专精特新企业,已经开始沿着产业链跳出“舒适圈”。

刚刚在科创板过会的青岛云路先进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就是最好的例子。这家“小巨人”企业生产的非晶带材打破了国外垄断,占据全球50%以上非晶带材市场份额,有助于解决我国在关键材料技术上的“卡脖子”难题。但青岛云路并没有满足于单一的原材料供应商角色,而是通过民营经济创意会推进高效节能型非晶变压器产业园创意创新项目,转型为全产业链产品(非晶带材、铁心和变压器)供应商及智能化生产线服务商。

从青岛云路所处的全球磁性材料行业来看,日本日立金属有限公司、日本TDK公司、德国VAC公司等竞争对手也并非“只干一件事”,都开展了从材料侧到电力装备应用侧的业务布局。

同样顺应市场变化不断转型的还有青岛中科华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其湿法隔膜设备打破了进口设备的垄断,被认定为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从主营业务隔膜装备做起,中科华联进一步延伸到新材料、新工艺、覆合型锂电池隔膜产品及其他高端膜制品,创立了锂电池高端隔膜品牌蓝科途。目前蓝科途已与韩国LG集团、孚能科技、宁德时代、长城蜂巢、韩国SK等开展业务合作。

“从装备到高端隔膜制造,中科华联不断向下游延伸,已建成青岛基地和山西基地,未来3年内总规划20条产线,争取做到国内锂电池隔膜产业的前三。”中科华联董事长郅立鹏告诉记者。

在“专精特新”道路上,更多创新能力突出、成长潜力大的优质中小企业有望脱颖而出。根据最新出炉的《青岛市“十四五”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未来五年青岛将持续加大对专精特新、隐形冠军、瞪羚、独角兽等创新型企业的政策扶持和服务,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00家、瞪羚企业150家、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0家、独角兽企业5家,民营企业创新能力进入同类城市前五位。


免责声明

本栏目文章,均是转载或者摘要刊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公司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有侵权请留言,我们会尽快删除处理。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领导致辞
组织架构
企业文化
新闻中心
集团动态
媒体聚焦
成员动态
企业视频
党的建设
思想引领
工作动态
群团建设
南粤视角
政策法规
南粤参考
行业趋势
业务布局
产业基金
股权投资
城乡发展
金融服务
合作伙伴
金融类
产业类
智库类
加入我们
招贤纳士
联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