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参考】合肥:勇当科技创新的开路先锋

发布时间:2021-03-18来源: 中国周刊网


图: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长凌云(右一)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合肥市坚持创新核心地位,聚焦“四个面向”,久久为功下好创新“先手棋”,加快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本链“四链融合”的创新体系,以创新聚变助推产业裂变,以产业裂变带动经济质变,走活高质量发展“一盘棋”,经济发展持续跨越赶超。2020年,合肥市GDP总量突破万亿、跻身全国城市20强,位列全球科研城市20强,创新成为合肥最鲜明的城市气质、最强大的发展底气。

3月10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长凌云,她向我们介绍了创新之城的“创新密码”,描绘了创新高地的“创新蓝图”。



 扭住创新“牛鼻子”  勇担“国之重器”建设使命


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泉,产业发展是创新的追求。基础研究的“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这“两个一公里”是创新的“牛鼻子”。谁牵住了“牛鼻子”,谁就掌握了长远发展主动权。

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长凌云介绍,从五十年前,合肥与中国科技大学结下情缘开始,引入“国字号”科研机构的步伐从未停歇、越来越大,中科院、清华、北航、哈工大等大院大所纷纷在合肥这个古时兵家必争之地落子布局,先后建成世界一流的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3个大科学装置,启动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等4个大装置,加快预研先进光源等4个大装置,依托这些“硬核实力”,合肥成功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首批挂牌,培养汇聚了一批领军型科学家和顶尖创新团队。墨子传信、悟空探秘、热核聚变、铁基超导、九章计算,一批从“0”到“1”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竞相涌现。

“立足新发展阶段,合肥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力服务保障‘国之重器’,在量子科学、磁约束核聚变科学、脑科学与类脑科学、生命科学等前沿基础研究领域形成更多引领性原创成果,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更大合肥贡献”,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政府市长凌云表示。


“科创+产业”和弦共振  创新成果加速跑向应用场


去年7月,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中国资本市场“量子科技第一股”正式诞生。上市首日,国盾量子最高涨幅达到10倍,刷新了科创板以及A股单日涨幅历史,合肥也以新增7家的成绩,成为去年全国省会城市中科创板挂牌企业最多的城市。科大讯飞、国盾量子、科大国创、华米科技等一大批“科大系”企业,是合肥与中国科大半个世纪“倾城之恋”,在“科创+产业”上持续收获的硕果。

创新是合肥最鲜明的城市气质。凌云指出,每一座城市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路径,科技发展制高点如果是“星辰大海”,那产业链关键点就是“脚踏实地”。这些年,合肥做成了很多看起来很难的产业:直指“缺屏”之痛与京东方“携手”、实现国产DRAM芯片量产、蔚来中国总部落地……这些都只是合肥“芯屏汽合”布局中的一个个鲜活故事。“芯屏汽合”是合肥产业发展方向的选择,即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凌云说,“创新投入是要算‘大账’和‘长远账’的,在发展产业上亦是如此。我们以十年为培育周期,对重大产业项目进行长周期投入产出分析,通过‘基金+产业’‘基金+项目’‘基金+基地’的形式,构建一个全生命周期的、创新成长的产业生态,让一只基金带动一下项目,一个项目撬动一产业,一个产业构建一个生态,让一批核心竞争力企业在肥扎根,让合肥的产业集群更有竞争力。”

“十三五”,合肥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年均增长25%、有效发明专利年均增长28%。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增强,已建成5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数量均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2013—2020年,合肥战新产业占工业比重由28%提升到近52%。战新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分别提高20.6、11.2个百分点。现在的合肥,正聚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产业,深入实施“2833”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在产业创新的道路上笃定前行。


包容开放拥抱创新   全球创新网络有我身影


今天,科技创新活动已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2020年7月,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重大工程安装启动,ITER计划是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作为ITER中国工作组重要单位之一,中科院合肥研究院让“中国设计”和“中国制造”应用于ITER国际大科学工程项目,创造多项第一。“近年来,我们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成立国际聚变能联合中心、中俄大气光学联合研究中心,集聚世界领先研究力量共同开展科技攻关,累计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达52家,其中国家级就有14家。”凌云表示。

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安徽省共建的“中国声谷”在2020年实现了千户企业、千亿营收的成长目标,在量子计算、机器视觉、生物识别、深度学习等核心技术领域持续突破。“很多人工智能的创新者是‘循声而来’的。目前智能语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已经聚集了超160万个开发者团队,累计覆盖终端用户数超30.2亿户,AI大学学员总量超42万人,总应用数超过93万个,这是我们面向未来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重要‘底气’。我们要继续把中国声谷这个品牌立起来,打造世界级的人工智能产业地标”,凌云说。

主动拥抱开放、包容聚合力量,城市的发展突围亟须创新突破。当前的合肥,正在全力建设以量子中心、科大硅谷、中国声谷、环科大知识经济创新带为核心的创新高地,主动链接全球创新网络,叠加整合创新、产业链上下游创新、产业生态式创新。“除了中国声谷,合肥还有‘星罗棋布’的中国网谷、中国安全谷、中国肽谷、中国环境谷,与城市另一边的安徽创新馆、滨湖国际科学交流中心等遥相辉映,全域创新格局更加广阔,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生态更加完备”,凌云说。


图:合肥市天鹅湖畔

创新成为城市鲜明气质   与创新创业者同行逐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合肥不沿江、不靠海,没有独特的自然禀赋,正是创新让合肥从气质到外形“蜕变”。

这里,有一流装置,让科学家潜心探索。吸引以量子“GDP”为代表的全球顶尖科学家、以“哈佛八剑客”为代表的海外高端人才在合肥仰望星空、探索未来。目前在肥服务“两院”院士累计达135人,入选各类人才工程项目的高层次人才4000多人。合肥将继续积极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让更多高层次人才汇聚合肥、施展抱负。

这里,有战新产业,让企业家安心创业。合肥以产业需求为引导,由应用基础研究的领军科学家挂帅、产业创新领域的一流创新团队为支撑,整合组建创新联盟提升“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的实战成效。合肥把增强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的导向作用,叠加到财政政策、国有资本撬动社会资本形成政策集成供给,助力科技成果的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和就地应用。

这里,是养人地方,让年轻人向往留恋。合肥把牢人民城市根本属性,让各类人才在肥“诗意地栖息”,来了就不想走。合肥已连续三年入选“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榜单前10位。

凌云市长告诉记者:“合肥将围绕人才成长全周期,接续实施人才激励、绿色通道、住房保障等招才引智政策,精准招引知名高校、大院大所共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全力推进骆岗生态公园、环湖十大湿地建设,打造最美巢湖名片,努力让创新之城合肥为各方英才筑梦之地、圆梦之城”。


免责声明:本栏目文章,均是转载或者摘要刊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公司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有侵权请留言,我们会尽快删除处理。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领导致辞
组织架构
企业文化
新闻中心
集团动态
媒体聚焦
成员动态
企业视频
党的建设
思想引领
工作动态
群团建设
南粤视角
政策法规
南粤参考
行业趋势
业务布局
产业基金
股权投资
城乡发展
金融服务
合作伙伴
金融类
产业类
智库类
加入我们
招贤纳士
联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