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业是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化后形成的前沿产业,对经济社会变迁起到关键性、支撑性和引领性作用。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未来科技和产业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发展格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的国有企业要在未来产业发展中担负使命,走在前列。
什么是未来产业
第一,未来产业的内涵和特征。未来产业是指重要科学发现或重大技术突破形成的对经济社会发展起支撑性引领性作用的萌芽期产业形态。它有以下特征:一是基础性。它以重大科学发现或重大技术突破为基础,如果没有重大科学技术的颠覆性突破,就谈不上未来产业,所以发展未来产业的前提就是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进行原始创新。二是综合性。未来产业一定是基础性产业,对经济社会变迁起关键性引领性作用,具有跨界和综合等特征,单一细分的行业不能成为未来产业。三是不确定性。它是处在萌芽期的产业,产业发展规模仍然较小,还存在技术不成熟、发展不确定性等现象。进入未来产业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推动,有顶尖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需要央企、大型省属国有企业和处于发展前列资金雄厚的民营企业担负使命,先走一步。所以未来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区别,总体上来讲,战略性新兴产业所用技术更加成熟,发展周期已经进入成长期、甚至成熟期。
第二,未来产业的外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上海“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布局一批面向未来的先导产业。在第六代通信、下一代光子器件、脑机融合、氢能源、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合成生物学、新型海洋经济等方面,加强科技攻关与前瞻谋划,为未来产业发展奠定基础。浙江“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超前布局发展第三代半导体、类脑芯片、柔性电子、量子信息、物联网等未来产业,加快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2021年6月山西省发布《山西省“十四五”未来产业发展规划》,这是国内首个省级层面“十四五”未来产业规划,它从四层培育体系提出25个未来产业具体领域。总之,尽管各地依据科技优势和产业特点选定的未来产业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未来产业基本方向是趋同的,主要包括未来网络、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合成生物、清洁能源等方面。
未来产业发展形势
第一,国际形势。从国际看,未来产业已成为全球竞争的新焦点。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战略、科技、产业、政策“四位一体”和“软硬”融合发展,纷纷加强对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技术、虚拟现实、区块链、航空航天、生命医药等关键前沿领域的未来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企业科技创新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美国先后发布《美国将主导未来产业》(2019年发布)、《关于加强美国未来产业领导地位的建议》(2020年发布)、《未来产业研究院:美国科学与技术领导力的新模式》(2021年发布)、《未来产业法案》(2021年生效)等建议及法案,形成美国强化未来产业领导地位的总体战略。欧盟先后发布《欧洲产业的未来》(2017年发布)、《促进繁荣的未来技术》(2019年发布)、《加强面向未来欧盟产业战略价值链报告》(2019年发布)、《欧洲新工业战略》(2020年发布,2021年更新)等战略,显示了欧盟提升欧洲全球工业领导地位的系统布局。日本陆续发布《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16-2020)》(2016年发布)、《未来投资战略2018——迈向社会5.0和数据驱动型社会的变革》(2018年发布)、《第六期科技创新基本计划》(2021年发布)等战略规划,描绘了日本未来产业发展的蓝图。
第二,国内形势。从国内来讲,未来产业蕴含着重大战略发展新机遇,为了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引领性发展,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国内众多省份或城市高度重视未来产业发展,北京、上海、山西、深圳、杭州、沈阳等地都已立足自身基础,围绕人工智能、半导体材料、工业互联网、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加强前瞻布局。目前有超过20个省份在相关规划中提到未来产业,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半导体等成为各地区关注的重点。深圳在2018年正式授牌龙岗阿波罗未来、南山留仙洞、龙华观澜高新园、大鹏坝光生命健康、坪山聚龙山智能制造、宝安立新湖智能装备、深圳高新区北区7个未来产业集聚区,规划用地超过50平方公里,投资超2000亿元。《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杭州未来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杭政〔2017〕66号)提出,紧盯全球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立足杭州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量子技术、增材制造、商用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等重点前沿领域率先探索布局。《沈阳市未来产业培育和发展规划(2018-2035年)》(沈政发〔2018〕37号)提出,以“未来技术产业化”和“现有产业未来化”为抓手,重点培育“3+2”未来产业生态体系,即未来生产、未来交通、未来健康三大主导产业,以及未来信息技术、未来材料两大赋能产业。
总之,无论世界发达国家,还是我国的主要省份和一些主要城市,都深刻认识到未来产业在重塑竞争格局、提高中长期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全面谋划和推动未来产业的发展,培育增长新动能,下好发展先手棋,获取竞争新优势。
未来产业发展的分析
第一,未来网络。网络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继陆、海、空和太空之后的人类第五疆域。当前互联网所承载的设备规模和服务规模越来越大,网络功能也从原有的科研型、消费型向生产型转变,这些使网络在安全性、服务质量和可控可管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日益突出。未来网络发展主要包括面向2030网络架构、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平面可编程、低时延与确定性网络、网络计算存储一体化、网络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开源等。我国为了适应全球网络变革的新趋势,2018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了“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的建设,建设周期5年。CENI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覆盖全国40个城市,搭建88个主干网络节点和133个边缘网络,并连接互联网和国际网络试验设施。
第二,类脑计算。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超大规模的计算能力,而现有的计算模式存在算力的“天花板”,根据国际半导体协会预计,类脑计算和量子计算是最具潜力的两大颠覆性计算技术。根据国际IT技术咨询公司高德纳分析,类脑计算预计在2024-2029年间达到技术成熟期并实现大规模商用。中国类脑计算研究成果数量、质量均已接近美国并在部分领域形成了领先优势。未来,类脑计算技术有望在“两端”率先实现应用,一是应用终端,让人工智能产品更智能、更低功耗;二是服务器端,通过大规模集成实现高算力,可以为神经科学家提供更快、更大规模的仿真系统,以及探索大脑工作机理的新实验手段。
第三,量子科技。量子科技是真正的未来科技,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将拥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已成为科技大国集中发力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阵地。高密度、低能耗量子存储设备给信息存储带来巨大想象空间,而基于此的大数据发展也将突飞猛进,量子计算会颠覆性提高信息运算处理速度,量子通信会大幅度提升通信安全性,量子精密测量和传感技术会在未来数字时代和万物互联时代有着广泛的应用。全球主要科技强国近期均出台了国家层面的量子信息技术战略计划。2020年10月7日美国发布的《国家量子信息科学战略投入的量子前沿报告》宣布,欧盟2016年推出“量子宣言”旗舰计划,德国、法国等欧盟成员国签署了未来10年开发和部署欧盟范围内量子通信基础设施的声明。在量子领域,我国首台量子原型计算机“九章”成功面世,“墨子号”实现全球首次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密钥分发,已能利用量子安全直接通信原理,可将两个磷原子构成量子点放置在13nm间距上。未来10年在量子信息科学的发展中,中国科学家的研究将会整体进入世界第一阵列,有些研究方向甚至会扮演引领角色。
第四,合成生物。合成生物学被认为将带来继“DNA双螺旋发现”和“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之后的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美国将其认定为21世纪优先发展的六大战略性技术,合成生物学在2019年被美国列入技术封锁清单;欧盟对于合成生物学的投入占到研发总投入的三分之一。在过去约20年的发展历程中,美国合成生物学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总体上处于领先地位。我国也将合成生物学列为战略性前瞻性的重点发展方向,并且设立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专项。许多以传统化工、医药产品开发为主的企业也将目光投向合成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目前最为广泛的应用就是人工细胞工厂,生产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包括生物燃料、可降解塑料、药品等。
第五,氢能产业。氢能作为清洁、高效和安全的二次能源,正在成为全球能源技术革命和能源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各国制氢技术路线重点围绕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技术、化石能源制氢+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进行项目示范和产业布局。此外,针对燃料电池汽车终端应用场景,开展氢气纯化与氢气品质研究工作,确保氢气高品质供应。我国在CCUS技术集成、海底封存和工业应用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且CCUS大规模示范项目数量和整体规模均远低于发达国家。利用太阳能来分解水是一个主要研究方向,世界上有50多个实验室在进行研究。
国企在未来产业发展中应走在前列
第一,加大研发投入。未来产业发展需要基础理论突破,发展过程具有较强不确定性,发展结果具有较大的外部性。因此,这需要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国家队加大投入,容错纠错。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我国科技实力已经从“跟跑”“并跑”不断向“领跑”超越,一些领域进入了无人区,我国必须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国有企业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特别是中央企业拥有数量众多的研发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拥有两院院士248人,必须在新型举国体制中发挥中坚作用,努力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上牢牢掌握主导权。国有企业应该持续不断地加大研发投入,久久为功,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布局锻造一批基础应用技术、前沿技术、长板技术,积极探索发展未来产业。
第二,改革投资机制。由于未来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对它的投资存在较大风险,如果按照传统的投资考核制度、投资风控标准以及投资责任追究办法,国有企业就很难进行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一是出资人要完善对国企的考核机制。当前出资人对国有企业考核指标仍然以资产、营业收入、利润等当前和显性指标为主。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专利数量、高技能人才占比等事关长远、可持续的创新指标,或者重视不够,或者权重很小,亟须根据各地各行业国企实际情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加以建立和完善。对大型国企,尤其是科技力量雄厚、流动资金充沛的国企,应允许他们审慎进行天使投资、VC和PE投资等。二是国企自身要完善投资风控标准。投资项目选择要把创新指标放在重要位置上。从世界资本市场上看,许多大型科技公司开始赢利能力并不好,甚至是亏损的,但不影响它们成长为世界领先公司之一,如美国的Facebook、特斯拉等。国企在投资时,一定要关注科技创新指标和未来市场规模,尤其是研发经费占比,主要人员的专业履历背景等。三是加快落实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更是如此。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说,基于聪明的设想出现的创新数量极大,哪怕成功的百分比比较小,仍然成为开辟新行业、提供新职业、给经济增添新的活动面的相当巨大的源泉。未来产业的特性决定了国企投资未来产业失败概率较大,可能造成实质性缺失。因此,要不断完善相关的容错纠错机制,并加以落实,才有可能使国企提前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并加大投资力度。
未来已来,国企对未来产业的投资就如为明天的发展种下了太阳。当前,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国企在未来产业发展中不能只看脚下,而要仰望星辰大海,勇担使命,走在前列。
作者:浙江省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国资研究院,陈贇
免责声明
本栏目文章,均是转载或者摘要刊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公司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有侵权请留言,我们会尽快删除处理。